香港是近年来的热门留学城市之一。香港留学费用较为低廉,因此受到不少学子们的青睐。那么你想知道他们在香港留学经历吗?你想去香港留学吗?那就让留学之家带你去看看吧。
香港留学经历
分享嘉宾:Cherry Lam
副学士就读学校: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学士就读学校:香港中文大学
GPA :3.2/5.0
雅思:6.5
堂弟阿诚今年高考刚结束,就在他的同学都在忙着聚会、打游戏、看球赛和睡懒觉时,他只身一人到香港来找我,让我分享副学士申请经验、陪他去学校参加面试。
看到他紧张、奔波的样子,我又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一年,高考失利,却又不甘心随随便便读个一般的大学,便想着去香港吧。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申请、面试、办签证,就这样香港为我开启了她的那扇大门。
能从家乡小城到香港读大学,多多少少让身边的朋友同学心生羡慕,也经常被问起在香港的情况。
语言融入
说起在香港的学习经历,确实有很多辛酸但却值得的地方,首要冲击就是语言。我所上的专业,大部分课程都以英文为授课语言,部分选修课也以广东话为主要语言。我的大部分内地同学全败在了广东话上,老师上课用广东话对于他们来讲根本就是“鸡同鸭讲”,不同于他们,我败在了英语。而我败在英语上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很难接受港式的发音,比如“Three”,在我接受的教育中很明显有咬舌的发音,但港式会直接发成“Tree”,把“balance”读成“巴冷斯”等等,这些发音的不同直接导致刚开始一两个月我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全靠自己看书自学。
熬过刚开始那一段艰辛的时光,慢慢的就适应了这样的英文环境和广东话教学习惯,回到家乡,分分钟变身会说三种语言的小能手。
自由锻炼自觉
更大的差异是教学模式的不同。听很多国内同学吐槽,大学老师上课点名、念PPT,期末划重点、考试。多数同学平时上课睡觉、敷衍,考前突击求过就好,过得很颓废。
但在香港,老师第一节课会发给你一个清单,上面列明了本学期所需阅读的所有书本,然后就自己去图书馆闭关吧。这一点,无论是副学士还是学士都是一样的。老师会派发每一节课所教授的PPT,内容对于国内来讲,少而浅显,但想要拿高分却不容易。
因为课程的评分并不像内地,考试分数占主导,而是从三个部分进行评分:Presentation、Personal assignment以及Finalexam。每部分所占比重不同,三个部分相加后的最后得分才是你的总成绩。有时presentation是个人形式,有时是小组,几个人一起讨论一个题目最终做成演讲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在小组的沟通中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的观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你需要与组员沟通、磨合、合作,但无论如何这种考核形式真的很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上着大学考大学,依然不能懈怠
国内关于留学生腐败生活的报道多见诸报端,虽说香港和大陆离得很近,但也算在留学范畴内。所以很多同学都认为我也过着如新闻上所说的生活,其实完全不是那样。
自来到香港上学就知道,副学士是作为升学士的跳板,但这个跳板你不使劲踩,很难到达彼岸。
副学士升学士的条件一般有两点,一是GPA成绩,二是面试表现。成绩不好,基本上面试机会也会少很多。为了拿更高的GPA,你不得不查阅很多资料写好一篇assignment而不是凑字数交了就行;会想很多的点让你的presentation在正确的基础上更加有趣、美观;Final期会全身心的泡在图书馆,逐章逐章的复习,拒绝一切诱惑,当同学约着去旺角尖沙咀吃大餐时,你得泡在图书馆复习;当同学约着去海洋公园的时候,你得泡在图书馆复习;当同学约着回深圳火锅撸串的时候,你得泡在图书馆复习。
面试前,你得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准备可能会出的考题,在家里一遍遍的练习,跟着视频练习口语,学习面试技巧等等。其实,最终的目标也只是希望分数能在高一点,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没什么成功是从天而降的,所有事都得自己努力得来。
但现在回首过去,觉得这是一次值得被珍藏的感觉,矛盾而充实。那份等待、那份焦急告诉我:你的努力可能会折磨你,但绝不会辜负你。
不知道看完了学子们的香港留学经历,您对香港留学有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了呢?如果您有任何留学问题想要咨询的话,就请您联系留学之家哦!
香港留学经历
分享嘉宾:Cherry Lam
副学士就读学校: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学士就读学校:香港中文大学
GPA :3.2/5.0
雅思:6.5
堂弟阿诚今年高考刚结束,就在他的同学都在忙着聚会、打游戏、看球赛和睡懒觉时,他只身一人到香港来找我,让我分享副学士申请经验、陪他去学校参加面试。
看到他紧张、奔波的样子,我又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一年,高考失利,却又不甘心随随便便读个一般的大学,便想着去香港吧。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申请、面试、办签证,就这样香港为我开启了她的那扇大门。
能从家乡小城到香港读大学,多多少少让身边的朋友同学心生羡慕,也经常被问起在香港的情况。
语言融入
说起在香港的学习经历,确实有很多辛酸但却值得的地方,首要冲击就是语言。我所上的专业,大部分课程都以英文为授课语言,部分选修课也以广东话为主要语言。我的大部分内地同学全败在了广东话上,老师上课用广东话对于他们来讲根本就是“鸡同鸭讲”,不同于他们,我败在了英语。而我败在英语上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很难接受港式的发音,比如“Three”,在我接受的教育中很明显有咬舌的发音,但港式会直接发成“Tree”,把“balance”读成“巴冷斯”等等,这些发音的不同直接导致刚开始一两个月我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全靠自己看书自学。
熬过刚开始那一段艰辛的时光,慢慢的就适应了这样的英文环境和广东话教学习惯,回到家乡,分分钟变身会说三种语言的小能手。
自由锻炼自觉
更大的差异是教学模式的不同。听很多国内同学吐槽,大学老师上课点名、念PPT,期末划重点、考试。多数同学平时上课睡觉、敷衍,考前突击求过就好,过得很颓废。
但在香港,老师第一节课会发给你一个清单,上面列明了本学期所需阅读的所有书本,然后就自己去图书馆闭关吧。这一点,无论是副学士还是学士都是一样的。老师会派发每一节课所教授的PPT,内容对于国内来讲,少而浅显,但想要拿高分却不容易。
因为课程的评分并不像内地,考试分数占主导,而是从三个部分进行评分:Presentation、Personal assignment以及Finalexam。每部分所占比重不同,三个部分相加后的最后得分才是你的总成绩。有时presentation是个人形式,有时是小组,几个人一起讨论一个题目最终做成演讲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在小组的沟通中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的观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你需要与组员沟通、磨合、合作,但无论如何这种考核形式真的很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上着大学考大学,依然不能懈怠
国内关于留学生腐败生活的报道多见诸报端,虽说香港和大陆离得很近,但也算在留学范畴内。所以很多同学都认为我也过着如新闻上所说的生活,其实完全不是那样。
自来到香港上学就知道,副学士是作为升学士的跳板,但这个跳板你不使劲踩,很难到达彼岸。
副学士升学士的条件一般有两点,一是GPA成绩,二是面试表现。成绩不好,基本上面试机会也会少很多。为了拿更高的GPA,你不得不查阅很多资料写好一篇assignment而不是凑字数交了就行;会想很多的点让你的presentation在正确的基础上更加有趣、美观;Final期会全身心的泡在图书馆,逐章逐章的复习,拒绝一切诱惑,当同学约着去旺角尖沙咀吃大餐时,你得泡在图书馆复习;当同学约着去海洋公园的时候,你得泡在图书馆复习;当同学约着回深圳火锅撸串的时候,你得泡在图书馆复习。
面试前,你得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准备可能会出的考题,在家里一遍遍的练习,跟着视频练习口语,学习面试技巧等等。其实,最终的目标也只是希望分数能在高一点,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没什么成功是从天而降的,所有事都得自己努力得来。
但现在回首过去,觉得这是一次值得被珍藏的感觉,矛盾而充实。那份等待、那份焦急告诉我:你的努力可能会折磨你,但绝不会辜负你。
不知道看完了学子们的香港留学经历,您对香港留学有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了呢?如果您有任何留学问题想要咨询的话,就请您联系留学之家哦!